《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我校内涵发展和服务地方工作
11月15日,《中国教育报》头版以《续千年文脉 助城市转型—— 绍兴文理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护航》为题,专题报道我校内涵发展和服务地方工作。全文如下:
续千年文脉 助城市转型
—— 绍兴文理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护航
本报记者 储召生 杨文轶
“经济腾飞,百业齐昌,而高教之发展终不及社会之亟待,能无忧乎?”绍兴文理学院行政楼前,伫立着一块“兴学碑”,碑上这几行字,昭示着绍兴人民对高水平大学的渴望。
1996年组建的绍兴文理学院,正是在绍兴人如此热切的期盼中一步步成长的。“这是绍兴人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大学,时刻要想着这座城市的过去和未来。”绍兴文理学院院长王建力说。
扎根绍兴,助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绍兴人杰地灵,千年的文化积淀给了绍兴文理学院深厚的发展底蕴。用王建力的话说,学院服务社会不要认为是在做好事,而应该感谢社会给了研究机会。
学校2002年成立的越文化研究院就是一个例子。越文化研究院如今有20多位研究员,涵盖汉语言、艺术、历史等多个方向,成员主要来自绍兴文理学院,也有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专家,目前研究院已成功培育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
俞志慧是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同时也是越文化研究院负责越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首席专家。说起越文化,俞志慧就有一肚子话要说:“从吴越争霸、永嘉南渡、唐诗之路、南宋陪都到明清师爷,很多中华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概念都与绍兴有关。”
“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挖掘绍兴的人文资源,既能服务旅游开发,也可以提高本地的文化自信。”俞志慧说。
文化自信说起来似乎是一个很宏观概念,其实离老百姓的生活并不遥远。日前,俞志慧在绍兴市兰亭镇娄家坞村找寻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大弟子王畿之墓时,得知当地还有一处明代大臣赵文华的墓。因为赵文华是奸臣严嵩的义子,娄家坞的赵姓村民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俞志慧从墓主仪制循正二品的规格判断,这应该不是赵文华的墓。通过翻阅资料,俞志慧推断墓主不是赵文华,而是王阳明的学生赵锦,王畿的墓志铭就是他写的。俞志慧的观点让娄家坞的赵姓村民感到振奋,“以前一直抬不起头,现在高兴得想放礼炮”。
除了为这座城市发掘文化资源,绍兴文理学院也在深挖自身的文化积淀。学院前身之一绍兴师专,在教师培养上很有特色,曾是全国“十大师专”之一。为了做精做强学校的教师教育专业,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从2013年起开办卓越教师养成班,并以省功勋教师、绍兴文理学院原院长陈祖楠的名字命名为“祖楠班”。6年来,“祖楠班”已经向社会输送了200余名优秀教师。
弯道超车,坚持走好差异化发展道路
2018年,绍兴经济总量达到5416.9亿元。“按人均GDP计算,绍兴已经迈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未来,政府和企业劲儿往一处使,有望在一些产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2018年10月,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绍兴文理学院作报告时,给出了绍兴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弯道超车”也是绍兴文理学院确定的发展策略。对此,该院土木工程学院执行院长胡云进深有感触:“要时刻牢记依托地方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如果总是跟着别人的步伐,就永远不会有突破。”
华东地区的城市地质条件以软土为主,区域内高校的土木专业大多深耕软土领域研究,较少关注基岩。然而,绍兴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位的交界地带,地形复杂多变,绍兴地铁修建过程中,地下岩基就成了一大阻碍。
胡云进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有待突破的研究方向,土木工程学院开始将岩土工程作为重点,引进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秘书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伍法权等知名专家,给学院的转型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如今,土木工程学院聚焦岩土力学与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等方向,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
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沈润溥入职绍兴文理学院前,已是新昌制药厂合成药厂副厂长兼研究院化工所所长,来这里他看中的是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宽松的环境。事实证明,沈润溥的选择没有错,在绍兴文理学院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60多项(其中国际专利14项),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与新昌制药厂合作研发的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全合成新工艺,10余年来累计销售额超过50亿元、利税近20亿元。
自1996年由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和绍兴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以来,绍兴文理学院致力于对接地方需求,优化学科布局与专业结构。学院教师们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背后,都有绍兴作为纺织、建筑、医药、化工等产业大市的需求。这些需求助推着绍兴文理学院的相关专业大步发展。2018年9月,绍兴文理学院工程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的行列。
面向未来,辐射周边输出服务力
绍兴黄酒名扬天下,但近年来绍兴本地中小酿酒企业发展却面临困境:它们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不高,管理较为落后,缺乏人才吸引力。
绍兴文理学院商学院院长周鸿勇这些年一直带领学生四处调研,以期帮助当地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周鸿勇说,他们已经完成了100多个案例的整理,希望能够帮助企业完成转型。
围绕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需求,绍兴文理学院注重科研平台、创新团队与智库建设,建有“精细化学品传统工艺替代技术研究实验室”“清洁染整技术研究实验室”等一批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功能化多孔材料和绿色替代技术科技创新团队”“能量转化与储存创新团队”等一批省级创新团队和智库,主动服务区域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他们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设置一系列产教融合课程模块或专业方向,推出医疗设备智能化、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创意纺织品设计、微电子器件封装与设计、跨境电子商务等校企合作课程模块16个,成立百度云人工智能产业学院。
在护航浙江本地企业发展的同时,他们还把目光放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书圣王羲之写下《兰亭集序》的千百年后,一街之隔建起了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纯白的回形教学楼包裹着一方浅浅的池塘,师生们戏称其为墨池。教室里排开几张长桌,桌面散落着各式笔墨纸砚,墙壁上高高地张贴着学生们的习作,微风拂过,发出猎猎声响。
这还不算,顺应“一带一路”建设,绍兴文理学院还成立了兰亭书法学堂,专司书法文化的海外传播工作。2015年,“兰亭书法学堂”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授牌设立,如今已经在新西兰、瑞士、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成立了8个海外学生实践基地,绍兴文理学院也派遣百余名学生赴海外交流。
“当前,绍兴正全面融入杭州大湾区建设,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改造提升纺织、化工、金属加工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现代医药、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所高水平大学的护航。”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汪俊昌说。
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11/15/content_572638.htm?div=-1